车企都不好过,谁在悬崖边?——2025 上半年车市危局解析
日期:2025-07-14 17:23:09 / 人气:5

2025 年上半年的中国车市,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。乘用车批发量同比增长 12.2% 的光鲜数据背后,是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56.6% 的红色警报,是 72.5%4S 店未完成销量目标的现实困境,更是全行业 “以价换量” 的疲惫挣扎。在这场席卷所有玩家的风暴中,有的车企凭借规模优势勉强支撑,有的靠海外市场喘口气,而有的则已站在悬崖边缘。当吉利、奇瑞等自主车企集体将枪口对准比亚迪,当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 5.3% 却疯狂促销燃油车,车市的分化格局远比 “谁在增长” 更值得警惕 ——谁在失去生存根基?谁的溃败已不可逆?
自主阵营:价格战绞肉机里的生存竞赛
自主燃油车正在经历最残酷的 “清理门户”。6 月自主燃油车折扣率飙升至 18.3%,较去年同期提高 2.5 个百分点,这意味着一辆 10 万元的国产车,如今要比去年少卖 1.83 万元。这场价格战的导火索既是合资燃油车的全面降价施压,更是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下的生存焦虑。长城汽车上半年 56.98 万辆的销量中,新能源车仅 16.04 万辆,同比增长 23.57% 看似不错,但在 8 大自主车企中排名垫底;其海外销量 19.77 万辆,同比微降 1.05%,失去了曾经的增长引擎。更致命的是,长城在新能源赛道的产品定位始终摇摆,未能形成类似比亚迪 DM-i、吉利银河的清晰技术标签,在 “围攻比亚迪” 的阵营中显得后劲不足。
自主新能源的战场已成为比亚迪的 “独角戏” 与 Others 的 “生存战”。吉利靠着全面对标比亚迪的 “模仿棋” 实现增长,新能源销量 72.52 万辆,同比激增 126%,占总销量的 51.5%,但这种跟随策略的代价是利润空间的持续压缩 —— 为了与比亚迪宋 PLUS 同价位竞争,吉利某车型不得不削减部分智能驾驶硬件配置。奇瑞则将宝押在海外市场,55.03 万辆出口销量占总销量近半,同比增长 3.3%,但国内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仍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,过度依赖海外的风险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凸显。
最危险的是那些 “两头不靠” 的自主车企。既未在新能源赛道建立技术壁垒,又丢失了燃油车市场基本盘的品牌,正在被市场加速淘汰。某曾以 SUV 闻名的自主车企,上半年燃油车销量同比暴跌 40%,新能源车型月销不足千辆,经销商退网率超过 30%。这些企业面临的不仅是销量下滑,更是供应链断裂、资金链紧张的连锁反应 —— 当银行收紧信贷,供应商要求预付款,它们的生存周期已进入倒计时。
新势力阵营:性价比绞杀下的冰火两重天
新势力的分化比想象中更惨烈。在统计的 12 家新势力中,仅 3 家完成年度目标的 40%,多数企业陷入 “销量涨不动、亏损止不住” 的困境。某曾以 “高端智能” 为标签的新势力,上半年月均销量不足 5000 辆,较巅峰时期下跌 70%,不得不将总部大楼抵押融资;另一家主打 “换电” 的企业,因换电站建设成本过高,被迫缩减扩张计划,股价较发行价跌去 80%。这些企业的共同问题是:既没有零跑、小鹏的性价比优势,又缺乏华为、小米的跨界品牌势能,在 “综合性价比” 成为刚性要求的市场中,逐渐被边缘化。
性价比玩家的日子也不好过。零跑累计交付突破 80 万辆,小鹏靠 MONA M03 实现连续 8 个月月销超 3 万辆,但两者都未实现盈利。为了维持价格优势,零跑某车型将座椅材质从真皮换成仿皮,小鹏则削减了部分免费充电权益。这种 “以利润换市场” 的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—— 当比亚迪将入门级车型价格压至 8 万元以下,这些依赖单一性价比优势的新势力,生存空间正被持续挤压。
跨界玩家的势能难以复制却暗藏风险。华为鸿蒙智行靠问界 M8 单款车型撑起增长,但过度依赖爆款的隐患在产品迭代空窗期暴露无遗;小米汽车虽保持热度,但第二款车型 YU7 的市场反馈不及预期,跨界光环正在褪色。这些品牌的核心挑战在于:如何将手机、科技领域的品牌认知,转化为汽车产品的持续溢价能力,而非昙花一现的流量红利。
合资阵营:燃油车狂欢下的新能源困局
合资品牌正经历 “最后的燃油盛宴”。6 月合资燃油车促销力度达 23.1%,豪华燃油车更是高达 26.8%,一辆 50 万元的豪华车如今降价超 13 万元。这种 “饮鸩止渴” 的促销换来了短期增长:一汽丰田同比增 16%,上汽通用增 8.6%,但代价是品牌力的持续损耗。当消费者发现 “30 万买宝马” 成为常态,曾经的豪华光环逐渐褪色,而这种损伤对品牌的长期价值是不可逆的。
新能源的 “反击” 更像回光返照。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 5.3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尽管铂智 3X 卖出 1.91 万辆,日产 N7 达 0.99 万辆,但这些零星爆款难以扭转整体颓势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: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要么是 “油改电” 的过渡产品,缺乏竞争力;要么价格虚高,性价比远不及自主车型。某合资品牌纯电 SUV 定价 25 万元,续航仅 500 公里,配置远不如 15 万元的比亚迪元 PLUS,市场遇冷在所难免。
部分合资企业已滑向危险边缘。东风日产、本田两家合资公司上半年销量持续下滑,新能源产品迟迟打不开局面,燃油车又面临自主新能源的替代冲击。某合资品牌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 2.8(警戒线为 1.5),部分 4S 店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闭店,这种 “销量下滑 - 库存高企 - 资金紧张” 的恶性循环,正在吞噬曾经的市场霸主。
围攻比亚迪:价格战背后的行业困局
比亚迪被围攻的本质是 “生存焦虑的转移”。当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将成本压到极致 —— 某 DM-i 车型起售价下探至 10 万元以内,其他自主车企要么跟进降价牺牲利润,要么失去市场份额。吉利、奇瑞等企业的 “对标策略”,实则是在比亚迪划定的价格区间内争夺残羹冷炙,这种同质化竞争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承压。上半年自主品牌整体净利润率同比下降 1.2 个百分点,价格战的代价由整个行业承担。
比亚迪的 “隐忧” 藏在规模背后。尽管销量遥遥领先,但比亚迪也面临新能源渗透率见顶、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、高端品牌冲高乏力等问题。为了维持增长,比亚迪不得不持续推出新车型,上半年上市新品达 12 款,这种 “机海战术” 不仅增加研发成本,还可能导致内部车型互相竞争。更重要的是,当全行业都将比亚迪视为对手,其供应链、技术路线可能面临更激烈的围剿,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需要新的引擎。
2025 年上半年的车市告诉我们:“不好过” 是常态,“活不下去” 是现实。自主阵营中,那些燃油车失速、新能源乏力的企业已站在悬崖边;新势力里,缺乏核心优势的中小玩家正在被淘汰;合资品牌中,未能跟上新能源转型的企业正加速衰落。这场战争没有赢家,只有在残酷竞争中找到差异化生存路径的幸存者。下半年的车市,补贴退坡、需求疲软将加剧分化,那些依赖价格战、缺乏技术沉淀的车企,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。车市的洗牌,才刚刚进入最惨烈的阶段。
作者:长运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小城妇女,流行在家卖饺子07-14
- “几分钟几百杯订单”07-14
- 从风口到风暴,Manus 的 130 天07-14
- “中年中国”的挑战与应对:从日...07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