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21 岁的乔布斯:AI 时代里,我们正在寻找下一束星光
日期:2025-09-04 19:59:54 / 人气:5

如果能穿越回 1972 年,找到那个 21 岁的史蒂夫・乔布斯 —— 那个还在里德学院辍学游荡、在印度苦行寻找精神答案、偶尔在惠普公司兼职修打印机的年轻人,我们一定会笑着对他说:“Hi,你知道吗?你即将在自家车库里点燃的那簇火苗,会照亮整个个人电脑时代。”
21 岁的乔布斯或许不会相信。就像 1975 年,他和 26 岁的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组装出第一台 Apple I 时,没人能预料到 “个人电脑” 会从实验室的稀罕物,变成改变亿万人生活的必需品。那些年,20 岁的比尔・盖茨在哈佛宿舍编写 BASIC 语言,28 岁的马斯克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双学位 —— 伟大的创业者在年轻时常是 “不被理解的少数派”,但他们共同的特质,是对 “下一代技术” 的直觉性笃定,和 “打破既有规则” 的勇气。
如今,半个世纪过去,当生成式 AI 掀起比 PC、互联网更猛烈的技术浪潮时,我们再次想起那个 21 岁的乔布斯。不是为了复刻传奇,而是因为我们知道:每一次技术范式的更迭,都是 “年轻大脑” 的主场。今天,我们正在寻找的,正是 AI 时代里 “21 岁的乔布斯们”—— 那些 1995 年后出生、没有路径依赖包袱、用 AI 原生思维定义下一代商业的年轻领军者。
一、为什么是 “21 岁的乔布斯”?年轻,是技术革命的 “原生密码”
乔布斯的 21 岁,是 “试错与觉醒” 的年纪 —— 他在不同领域游荡、吸收、碰撞,最终在 “技术与人文的交叉点” 找到方向。这种 “未被既有规则规训” 的状态,恰恰是技术革命最需要的创造力源泉。回顾科技史,每一次重大突破背后,都是年轻人的 “破局”:
PC 时代:21 岁的乔布斯、20 岁的比尔・盖茨,用 “个人化” 打破了 “计算机属于机构” 的垄断;
互联网时代:27 岁的马克・扎克伯格、29 岁的拉里・佩奇,用 “连接” 重构了信息传播的逻辑;
移动互联网时代:28 岁的张一鸣、30 岁的程维,用 “算法” 和 “场景” 重塑了生活方式。
而今天的 AI 时代,对 “年轻” 的需求更甚。因为生成式 AI 推翻了过去 “技术服务于流程” 的逻辑,转向 “AI 定义流程” 的全新范式 —— 那些没有被 PC、互联网时代的开发思维束缚的年轻人,更能理解 “AI 原生” 的本质:不是给现有产品加个 AI 功能,而是让 AI 成为产品的 “底层操作系统”。
就像 1997 年出生的 Scott Wu,26 岁时创立 Cognition AI,推出的 AI 程序员 Devin 能独立完成代码编写、调试、部署全流程,上线几周就获得 20 亿美元融资;还有四位 00 后创立的 Anyshpere,用 AI 编程工具 Cursor 重新定义了 “人机协作编程” 的方式 —— 他们的成功,正是因为没有 “技术惯性” 的包袱,敢用最纯粹的 AI 思维解决问题。这像极了当年乔布斯用 “图形界面 + 鼠标”,颠覆了键盘命令式的计算机操作逻辑。
二、AI 时代的 “21 岁乔布斯”,该具备怎样的特质?
我们寻找的不是 “第二个乔布斯”,而是拥有 “乔布斯式特质” 的 AI 原生代。结合当下技术与商业的逻辑,这些特质可归结为三点:
1. 对 “技术奇点” 的直觉性判断
21 岁的乔布斯没学过计算机专业,却能从沃兹尼亚克的电路板里看到 “个人电脑” 的未来;今天的 AI 年轻领军者,同样需要在复杂的技术迭代中,找到真正能落地的 “奇点”。比如哈佛 00 后辍学生创立的 Mercor,没有跟风做通用 AI 聊天机器人,而是聚焦 “AI 原生招聘”—— 通过自然语言理解解析简历、匹配岗位、甚至模拟面试,解决了传统招聘 “效率低、匹配准度差” 的痛点。这种 “从技术到场景” 的精准切入,正是乔布斯式的 “直觉力”。
2. 技术与人文的 “交叉思维”
乔布斯说:“伟大的产品诞生于技术与人文的交叉点。”AI 时代尤其如此。AI 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要融入人的生活、解决人的需求。那些成功的年轻 AI 创业者,都懂 “技术要服务于人”:比如某 AI 心理健康产品的创始人,28 岁的她结合认知心理学与大模型技术,开发出能识别情绪波动、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的 AI 助手,用户留存率达 72%——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胜利,而是对 “人的需求” 的深刻理解。
3. 不怕失败的 “颠覆勇气”
当年乔布斯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开除,却在 10 年后带着 NeXT 重返;今天的 AI 创业者同样需要这种 “不怕试错” 的勇气。因为 AI 技术还在快速迭代,商业模式没有成熟范本,很多产品需要经过多次迭代才能找到方向。就像某 AI 教育创业团队,25 岁的 CEO 带领团队一年内迭代了 11 个版本,从 “AI 题库” 转向 “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”,最终获得千万级融资 —— 他们的信条是:“在 AI 时代,试错不是成本,而是找到正确方向的必经之路。”
三、我们如何找到 “AI 时代的乔布斯”?《30 岁以下 AI 领军者 Top20》的寻找逻辑
为了找到这些 “21 岁的乔布斯们”,虎嗅 “AI 原生 100” 栏目发起《最有潜力的 30 岁以下 AI 领军者・Top20》榜单,拒绝 “表面数据”,聚焦 “本质价值”,从五个维度挖掘真正的潜力者:
1. 技术端:看 “源头创新” 而非 “跟风模仿”
我们关注研发投入占比(是否超营收 30%)、核心团队背景(是否有顶会论文、专利储备)、GitHub 项目影响力(是否被行业广泛引用)。比如某 AI 药物研发公司的 29 岁 CTO,带领团队开发出全新的分子生成模型,在 Nature 子刊发表论文,相关专利被多家药企授权 —— 这才是 “源头创新” 的体现。
2. 产品端:看 “AI 原生” 而非 “AI 附加”
判断标准很简单:如果剥离 AI,产品是否还能存在?比如 Cursor 编辑器,其核心功能 “实时 AI 代码补全”“自然语言转代码” 完全依赖大模型能力,没有 AI 就失去了存在意义;而那些只是在 APP 里加个 “AI 聊天按钮” 的产品,不在我们的选择范围内。
3. 商业端:看 “长期价值” 而非 “短期流水”
我们不只看收入增长率,更关注客户质量 —— 是否服务于行业头部企业?比如某 AI 工业质检公司的 28 岁 CEO,其产品被宁德时代、比亚迪采用,解决了传统质检 “漏检率高” 的痛点,这种 “深度绑定行业” 的商业模式,比单纯的 C 端流量更有长期价值。
4. 融资端:看 “资本逻辑” 而非 “估值泡沫”
我们关注投资方背景(是否有产业资本、知名 VC)、融资用途(是否用于研发而非营销)。比如 Cognition AI 的融资方包括红杉、a16z,资金主要投入 Devin 的技术迭代,而非烧钱买流量 —— 这种 “资本支持技术” 的逻辑,才符合 AI 行业的发展规律。
5. 市场端:看 “赛道潜力” 而非 “当下规模”
我们评估赛道是否有 “成为基础设施” 的可能。比如 AI 编程、AI 药物研发、AI 工业软件等赛道,直接服务于 “生产力提升”,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甚至万亿;而那些局限于 “娱乐化 AI” 的赛道,潜力相对有限。
四、Hi,年轻人:这是属于你们的 “车库时刻”
1976 年,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创立苹果时,没有豪华的办公室,没有充足的资金,只有对 “改变世界” 的渴望。今天的 AI 创业者们,同样站在 “车库时刻”—— 生成式 AI 就像当年的个人电脑,是一场 “人人都能参与” 的技术革命。
如果你是 1995 年后出生的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、大厂 AI 业务首席科学家,如果你坚信自己的产品能定义下一代商业,欢迎加入我们的榜单评选。报名截止至 10 月 20 日,我们将联合云启资本、光源资本、真格基金等机构,共同发掘那些 “手持 AI 新地图” 的年轻航海家。
或许现在的你,就像 21 岁的乔布斯一样,还在 “寻找方向”,还在 “被人质疑”,但请相信: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到来,都会给年轻人留下最广阔的舞台。我们期待着,在榜单公布的那天,能对你们说:“Hi,很高兴认识你 —— 未来的传奇,从今天开始。”
作者:长运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苹果看上的公司,靠量子“邪修”...09-04
- 马斯克“宏图4.0”:从商业计划到...09-04
- 实体书店的死与生:在情怀与现实...09-04
- 韩国出境游触顶!中国取代东南亚...09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