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健身人:在 “没苦硬吃” 中寻找自我与热爱

日期:2025-08-15 18:57:43 / 人气:10


夏天的健身人,似乎总在各大赛场上 “没苦硬吃”。刚刚过去的崇礼 168 越野跑比赛,上万名跑者在阴晴不定的山上穿梭,泥水和暴晒都成了完赛的加冕;北京的徒步爱好者把夜爬东灵山当作进阶,在最高峰的狂风中等待未知的日出和云海;上海的骑友偏爱跨省到江苏昆山环淀山湖,一圈 80 公里下来,晒脱皮的后背成了独特的 “夏季限定皮肤”;8 月底的北京 Hyrox 健身跑体能赛,又有一群健身人跃跃欲试,准备迎接体能的 “暴虐”。
比起空调、WiFi、西瓜的舒适,健身圈有自己的 “没苦硬吃” 派对 —— 上班已经很辛苦,却还要抽时间早训、午训或晚训;在高温烈日中奔跑,汗水被热风一次次风干;一年参加两次比赛,不站台也不拿奖,只为和上一次的自己比较。突破的快感让人上瘾,而健身人更钟爱的是每次训练中看到的不同风景:早起训练时的晨光,夜爬徒步时的星光和日出,骑行路上的街景和天空。只有当体能达到极限,大脑才会进入心流状态,让人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下来,关注自我和当下。神经科学研究证实,环境的骤变与压力阈值的突破,会催生更多的脑源性神经因子(BDNF),帮助健身人精神饱满地回归工作和生活。
不健身的人或许难以理解,但健身人之间有着独特的默契。跑友见面问个人最佳成绩(PB),铁友握手时会留意对方的手茧,骑友在夏天晒出的短裤印,岩友对细碎的手脚擦伤习以为常。这些都是健身人独有的圈层社交货币 —— 他们吃过同样的苦,也体会着同等的快乐。
一、健身人都在吃哪些 “硬苦”?
@卷卷是 CrossFit 场馆里的早 6 课王,长期保持着早晨 6 点体能训练的节奏,之后精神抖擞地去上班,晚上还会自主训练 1 小时。每次练到身体极限时,她会告诉自己不能认输,再来几次。“就像身体里有两个小人打架,一个让你停,一个让你坚持,最后还是让你坚持的小人胜利了。” 不出意外,结束后她会收获一次酣畅淋漓的爽感,这也是很多健身人沉迷 “吃苦” 的原因 —— 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,刻意放弃舒适选项,用非常规的痛苦兑换心理上的成就感。
北上广深的健身人,总在绞尽脑汁和疲劳抢时间。他们一边承受着 996 的超高压力工作,一边硬挤时间去健身。有人早上 6 点晨跑、上团课,有人晚饭时间先去上一节团课再返回公司加班,还有人一周忙碌 5 天后,立刻化身周末战士,关闭手机在山里 “暴徒” 式锻炼。在他们看来,运动不止是解压,更是 “兴奋剂”,当大脑极度疲惫时,需要唤醒身体释放更多神经递质,从而唤醒大脑 —— 让自己有力气继续加班。《运动改造大脑》一书中提到,运动时分泌的 BDNF 等激素能有效提升认知效率,2007 年的一项德国研究也表明,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 20%。
还有些健身人,有捷径偏不走,“没有困难便制造困难”。比如硬拉不用助力带,因为他们觉得双手的接触才能更好地感知身体状态,手茧也是训练痕迹的一部分;有人跑步不穿缓震鞋,为了建立消失的足底功能;骑行人有车不开偏要骑车通勤,10 公里骑到公司正好为早会热身,在早高峰路段一路畅行还能收获一天的好心情,下班再背着电脑包负重爬楼 20 层,一天的有氧额度就达标了。
@杨小羽除了日常骑车通勤,还喜欢从北京骑行到天津。在她看来,京津骑行不仅不是吃苦,甚至 “舒适度很高”。在天津住一晚,吃点老刨冰、煎饼果子、津味包子等当地美食,第二天乘高铁回程,心情美滋滋。骑行,比走路快,比开车慢,这个速度足以让人看清路边的风景,而每前行一步都是双脚踩出的,健身人沉迷的正是这种 “肉身丈量世界” 的感觉。
一年到头的各大赛事上,也挤满了 “没苦硬吃” 的大众健身爱好者。他们在山野里奔跑几十上百公里,不为站台,只为完成心中的挑战;在动辄数小时的团队耐力比赛中,体会队友的意义;在 Hyrox、Deka 等体能比赛中,狰狞的表情反而成了朋友圈里最有生命力的表达。
@庄娜把云丘山百公里越野赛定性为 “最没苦硬吃” 的经历之一。虽然赛前努力训练,但赛中还是意外不断,“在石滩路上摔飞了出去,手肘出血,疲倦的时候一度意识不清”。尽管过程艰难,但在队友的帮助下还是顺利完赛了,“最后的关头,还是克服了困难啊”。尽管这对一般人来说真的很苦,但她认为这更是一种苦尽甘来,“让我上瘾”。
二、没苦硬吃?健身人会自我奖赏
大众对健身上瘾者的误解在于,觉得运动总需要 “痛苦地坚持”,但多位健身人告诉精练 GymSquare,“热爱的事情从来不需要咬牙坚持”,而这些反舒适的苦,正是健身人甘之如饴的快乐。
健身房里常见这样的现象:训练者力竭时发出嘶吼,完成大重量突破后击掌庆祝。这种反应与神经奖励机制直接相关 —— 研究显示,突破临界点时的多巴胺峰值可达日常的 3 倍。更深层的价值在于:扛过体能崩溃点后的掌控感会迁移到生活场景中,规律运动的训练者通常比非训练者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。
越野跑爱好者 @Ron 把一次 50 公里爬升 3000 米的超大强度越野定为 “最没苦硬吃” 的经历,夜爬加上自补给,他一度因为没注意科学补充电解质导致严重大腿抽筋,“疼到哭出眼泪”,却在每一次 “应该” 要放弃的时候,被感性和理性共同推动着坚持了下来。
“我会关注于眼前的那几步路,提前规划后面几步的落脚点,感受每一步和路面接触的感觉,关注自己的身体(呼吸、心率、臀腿脚踝发力)等等”,这个过程常常会让人进入心流状态,大脑专注于执行,而非情绪反应和自我评价。在极度专注下的自我对话,是信息化时代极度稀缺的场景,也是令人上瘾的场景,“心流的状态怎么能是吃苦呢?”
而更多人对 “吃苦” 的热爱,常常得益于完成训练后的奖赏。
夜爬看日出的人,会铭记黑暗中谨慎前行的脚步,黑暗放大了人的感官敏锐度,甚至能记得紧绷的躯体反应,但事后回忆的核心记忆点不是伤痛,而是厚重弥漫的云海,或是云层裂开的日出。即使天气不佳,高峰的自然景观也会给都市人留下深刻印象,这类稀缺性体验,是痛苦投资的独特回报。
社交媒体上,健身人常常被称作有 “活人感”,突破个人极限时的惊喜,攀登高峰的苦乐并存,都是难以掩饰的真实情绪 —— 不可表演,也难以复制。
除此之外,吃常人接触不到的苦,也会解锁常人享受不到的人生体验。正在准备斯巴达 12 小时飓风赛(耐力赛)的 @坨坨认为,运动是帮助现代人 “找回面对冲突的能力”。在她看来,任何运动本身都有一个较劲的对手甚至敌人,不管是健身房里的自己,还是实战中的对手,“如果平日没有上强度的训练磨炼意志和体魄,我不太相信遇到冲突我们会最大限度保全自己”。
在 “吃苦” 中,除了真实提升了肌肉力量,更重要的是训练大脑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压力机制:是被情绪控制而被动地 “战” 或 “逃”,还是能与既往抗压经历做比对,理性做出决策。
正是因为吃过同样的苦,健身人有了自己独特的交友方式。健身房老手见面不问年龄,问 “深蹲几倍体重”;天南海北的越野跑友常常在比赛中相谈甚欢,彼此激励,赛后又回到各自城市,互不打扰。在赛场上,痛苦是比二维码更快的加好友捷径。
三、聪明吃苦:科学训练,倾听身体信号
即使健身人热衷 “吃苦”,但大家也遵循着默契的原则:不吃伤痛的苦。
首先是科学训练,尊重身体信号。训练时力竭可以,但关节刺痛必须停;长线监测身体数据,心率异常波动时要引起注意;除此之外,感知身体疲劳状况,学会安排休息时间,以更好的状态继续投入训练。
大众健身爱好者也需要具备长期主义心态,了解所热爱运动的风险所在,也了解自己的身体短板,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自身能力,同时更好地规避风险,避免受伤。“毕竟只有不让身体受伤,才能吃更多的‘苦’”,Ron 说。
除此之外,爱好者的吃苦也需要吃在刀刃上。比如户外爱好者增加健身房基本功训练;进行类型穿插,将静态稳定性训练如瑜伽、动物流等加入到力量训练体系中,将力量和耐力训练交替进行,这样能同步增强大脑中海马体记忆功能和杏仁核情绪调控功能。
健身人的痛苦,本质上只是对身心的一次又一次锻造。有些苦可以吃,有些苦不必吃,健身也并非时尚单品,可以吃苦,但不必表演吃苦。真正的硬核不在膝盖渗血时强撑,而在精准辨识身体的信号。健身的终极智慧,是让每一滴汗都流向值得的方向。毕竟,能驾驭痛苦的人,才配享受巅峰的风景。

作者:长运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长运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