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行业集体说“俺”,好剧本自会在土壤中生根开花

日期:2025-10-31 16:59:18 / 人气:3

"诸子百家,齐聚沙龙,共议国剧未来。

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10月28日,以“视听新时代,精品创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。


当日下午,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、爱奇艺承办的“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”剧集沙龙同期举行,汇聚了来自剧集领域的制片人、作家、编剧、演员等优秀创作者,共同探讨剧本内容创新的方向与路径。


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、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,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,稻草熊娱乐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刘小枫,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/编剧高璇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等嘉宾,分别从现实主义创作、类型叙事、编剧生态、数据评价等角度,分享了高质量剧本的创作心得与行业思考。


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、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、一级巡视员张苏为沙龙致辞,强调“剧本为一剧之本”,呼吁推动从“明星中心制”向“剧本中心制”转变,倡导创作者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讲好具有时代温度与中国精神的故事。


01

现实主义与经典叙事的回归与突破

刘和平在《现实主义与经典叙事回归下的多元创新》主题发言中指出,现实主义创作应超越表象,揭示文化成因与人物心灵的真实。
他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·格尔茨的视角,强调创作者应具备跨文化洞察与田野调查精神。


他进一步反思经典叙事四要素,提倡借鉴中国诗歌“起承转合”的结构智慧,尤其是“合要渊永”,不强行闭环,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与黑泽明《罗生门》所示。
刘和平认为,经典叙事亦可从容不迫,写出“典型环境下不同人生态度”,并关注超现实主义、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创新成果。


马骏则以《关于长剧精品创作的十个微短句》系统梳理创作维度,强调:

1.永远都应该把人物放在第一位:独特设定、鲜明性格、跌宕命运是关键;

2.好的切口意味着成功了一半:角度优于题材,需平衡“大时代”与“小人物”;

3.戏剧情境就是人性的实验室:时空、事件、关系构建沉浸场域;

4.万剧开头难:前8分钟与2集需冲突前置、悬念强化;

5.时机!时机!时机!:故事性、当下性、播出时机缺一不可;

6.现实题材是最大公约数:满足“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抚慰”的情感需求;

7.严肃文学改编最能赋能精品长剧创作:塑造“圆形人物”,结构精巧,主题深刻;

8.真人、真史就是流量、就是IP:真实自带穿透力,如《觉醒年代》《山花烂漫时》;

9.从古装剧走向历史剧:呼唤《大汉赋》《大唐赋》等史诗回归;

10.精品创作,亟需一场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:从“无短板”到“有长板”,价值回报应向创作端倾斜。


戴莹在《现实题材的类型破壁与价值新生》中提出,现实题材需在表达、人物、情节与结构上夯实基础。
她指出,年轻观众乐于在观剧中“学知识”,如《不完美受害人》的司法认知、《生万物》的农耕文化,因此创作者需真正“站在人物视角思考”,才能引发真情实感。


02

编剧权益与数据赋能:行业的双重基石

刘小枫以《为内容寻根,给编剧开路》为题,分享了稻草熊在历史、革命、民族三类题材上的“寻根”实践,包括《两京十五日》《对酒歌》《不见英雄花不开》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等作品的开发历程,强调选题需“扎根、长壮、开花”。


高璇则从编剧立场出发,直言“剧本中心制”尚未真正落地。
她呼吁保障编剧“三权”:

1.剧本定稿权:三方审核通过后即为定稿,修改须由原编剧执行;

2.剧本阐释权:编剧应作为“第一阐述人”参与围读与拍摄;

3.剪辑审查权:编剧应参与后期各阶段审看,确保剧本完整落实。


她进一步建议平台改进“流量过会”机制,推动“剧本立项、剧本定价”,并细化编剧署名、推动合同网签,从根本上保障编剧权益。


滕勇从数据视角解析《融合传播评价体系下的创作思考》。
他指出,CVB数据显示,收视破3的剧集中80%包含家庭、亲情、时代记忆等代际情感元素。
他提醒创作者“善用数据而非依赖数据”,警惕唯流量论,坚守创作本源——对现实生活的观察、体验与思考。


03

圆桌对话:IP改编与剧本创新的边界与共鸣

在资深策划人、影视监制谭飞主持的“IP改编与剧本创新”圆桌对话中,卢敏、马伯庸、欧豪、王贺、王小枪、魏风华、伊北等创作者展开交锋。


卢敏谈到《沉默的荣耀》创作时强调“哀民生之多艰”的士人情怀,坚持“先做人物小传”;马伯庸指出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,关键在于找到古人与今人的“共情点”;欧豪分享饰演《生万物》“封大脚”时,以“纯粹笑容”传递爱的表达;王贺坦言改编《生万物》时“先忘掉原著”,以影视语言重构人与土地的深情;王小枪认为原创提供“未知的惊喜”,在IP同质化中尤为珍贵;魏风华解析《唐朝诡事录》的美学结构为“20%历史+10%志怪+70%探案”;伊北则指出《六姊妹》通过“家史+国史+城市史”叠加,拓宽年代剧叙事边界。


04

好剧本的根,始终扎在土里

从现实主义的精神回归,到编剧权益的制度呼唤,从数据赋能的理性辅助,到IP与原创的双轨并行——这场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,更是一次行业价值的集体确认。


正如刘文峰副司长所言:“剧本是思想的栈桥、文化的驿站”。


当整个行业开始说“俺”,当语态从悬浮回归土地,当创作从流量回归人心——

好剧本,自会在时代的土壤中,生根开花。


四味毒叔

《四味毒叔》作为影视文化行业垂直文字、视频表达平台,欢迎有个性、有观点的导演、制片人、编剧、演员、经纪人、评论人、出品人等前来发声,或脱口秀,或对话,观点不需一致,但求发自内心。


3848篇原创内容

公众号

「四味毒叔」

出品人|总编辑:谭飞

执行主编:罗馨竹

商务合作:13671275210

联系邮箱:siweidushu@126.com

微信公众号lD:siweidushu

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

诸子百家,齐聚沙龙,共议国剧未来。


作者|布赫

编辑|晶晶

排版 | 苏沫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10月28日,以“视听新时代,精品创未来”为主题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。


当日下午,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、爱奇艺承办的“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”剧集沙龙同期举行,汇聚了来自剧集领域的制片人、作家、编剧、演员等优秀创作者,共同探讨剧本内容创新的方向与路径。


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、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,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,稻草熊娱乐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刘小枫,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/编剧高璇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等嘉宾,分别从现实主义创作、类型叙事、编剧生态、数据评价等角度,分享了高质量剧本的创作心得与行业思考。


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、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、一级巡视员张苏为沙龙致辞,强调“剧本为一剧之本”,呼吁推动从“明星中心制”向“剧本中心制”转变,倡导创作者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讲好具有时代温度与中国精神的故事。


01

现实主义与经典叙事的回归与突破

刘和平在《现实主义与经典叙事回归下的多元创新》主题发言中指出,现实主义创作应超越表象,揭示文化成因与人物心灵的真实。
他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·格尔茨的视角,强调创作者应具备跨文化洞察与田野调查精神。


他进一步反思经典叙事四要素,提倡借鉴中国诗歌“起承转合”的结构智慧,尤其是“合要渊永”,不强行闭环,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与黑泽明《罗生门》所示。
刘和平认为,经典叙事亦可从容不迫,写出“典型环境下不同人生态度”,并关注超现实主义、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创新成果。


马骏则以《关于长剧精品创作的十个微短句》系统梳理创作维度,强调:

1.永远都应该把人物放在第一位:独特设定、鲜明性格、跌宕命运是关键;

2.好的切口意味着成功了一半:角度优于题材,需平衡“大时代”与“小人物”;

3.戏剧情境就是人性的实验室:时空、事件、关系构建沉浸场域;

4.万剧开头难:前8分钟与2集需冲突前置、悬念强化;

5.时机!时机!时机!:故事性、当下性、播出时机缺一不可;

6.现实题材是最大公约数:满足“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抚慰”的情感需求;

7.严肃文学改编最能赋能精品长剧创作:塑造“圆形人物”,结构精巧,主题深刻;

8.真人、真史就是流量、就是IP:真实自带穿透力,如《觉醒年代》《山花烂漫时》;

9.从古装剧走向历史剧:呼唤《大汉赋》《大唐赋》等史诗回归;

10.精品创作,亟需一场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:从“无短板”到“有长板”,价值回报应向创作端倾斜。


戴莹在《现实题材的类型破壁与价值新生》中提出,现实题材需在表达、人物、情节与结构上夯实基础。
她指出,年轻观众乐于在观剧中“学知识”,如《不完美受害人》的司法认知、《生万物》的农耕文化,因此创作者需真正“站在人物视角思考”,才能引发真情实感。


02

编剧权益与数据赋能:行业的双重基石

刘小枫以《为内容寻根,给编剧开路》为题,分享了稻草熊在历史、革命、民族三类题材上的“寻根”实践,包括《两京十五日》《对酒歌》《不见英雄花不开》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等作品的开发历程,强调选题需“扎根、长壮、开花”。


高璇则从编剧立场出发,直言“剧本中心制”尚未真正落地。
她呼吁保障编剧“三权”:

1.剧本定稿权:三方审核通过后即为定稿,修改须由原编剧执行;

2.剧本阐释权:编剧应作为“第一阐述人”参与围读与拍摄;

3.剪辑审查权:编剧应参与后期各阶段审看,确保剧本完整落实。


她进一步建议平台改进“流量过会”机制,推动“剧本立项、剧本定价”,并细化编剧署名、推动合同网签,从根本上保障编剧权益。


滕勇从数据视角解析《融合传播评价体系下的创作思考》。
他指出,CVB数据显示,收视破3的剧集中80%包含家庭、亲情、时代记忆等代际情感元素。
他提醒创作者“善用数据而非依赖数据”,警惕唯流量论,坚守创作本源——对现实生活的观察、体验与思考。


03

圆桌对话:IP改编与剧本创新的边界与共鸣

在资深策划人、影视监制谭飞主持的“IP改编与剧本创新”圆桌对话中,卢敏、马伯庸、欧豪、王贺、王小枪、魏风华、伊北等创作者展开交锋。


卢敏谈到《沉默的荣耀》创作时强调“哀民生之多艰”的士人情怀,坚持“先做人物小传”;马伯庸指出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,关键在于找到古人与今人的“共情点”;欧豪分享饰演《生万物》“封大脚”时,以“纯粹笑容”传递爱的表达;王贺坦言改编《生万物》时“先忘掉原著”,以影视语言重构人与土地的深情;王小枪认为原创提供“未知的惊喜”,在IP同质化中尤为珍贵;魏风华解析《唐朝诡事录》的美学结构为“20%历史+10%志怪+70%探案”;伊北则指出《六姊妹》通过“家史+国史+城市史”叠加,拓宽年代剧叙事边界。


04

好剧本的根,始终扎在土里

从现实主义的精神回归,到编剧权益的制度呼唤,从数据赋能的理性辅助,到IP与原创的双轨并行——这场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,更是一次行业价值的集体确认。


正如刘文峰副司长所言:“剧本是思想的栈桥、文化的驿站”。


当整个行业开始说“俺”,当语态从悬浮回归土地,当创作从流量回归人心——

好剧本,自会在时代的土壤中,生根开花。


四味毒叔

《四味毒叔》作为影视文化行业垂直文字、视频表达平台,欢迎有个性、有观点的导演、制片人、编剧、演员、经纪人、评论人、出品人等前来发声,或脱口秀,或对话,观点不需一致,但求发自内心。


3848篇原创内容

公众号

「四味毒叔」

出品人|总编辑:谭飞

执行主编:罗馨竹

商务合作:13671275210

联系邮箱:siweidushu@126.com

微信公众号lD:siweidushu"

作者:长运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长运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