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页纸”吃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
日期:2025-09-24 18:00:25 / 人气:18
本期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链,这一领域正孕育着下一个百倍机会,正处于从研发演示向量产落地的关键拐点。
产业现状:拐点已至,格局初显
量产窗口期来临
基于头部企业如特斯拉(Optimus计划2026年量产)、Figure AI及国内优必选等的量产规划,2025 - 2026年被视为产业规模化验证与商业化加速的关键窗口期。当前人形机器人呈现“硬件降本”与“软件增智”双轮并进态势,由B端工业场景率先驱动,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。优必选Walker S1、小鹏Iron等已进入车企工厂实训,验证其产线应用价值。
全球竞争格局分化
海外巨头以特斯拉、Figure AI为代表,凭借在AI算法、系统集成和端到端模型上的领先优势,占据技术制高点。国内企业依托强大的汽车及3C产业链,在供应链协同、整机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上优势显著,部分国产产品价格已下探至10万元级别,为规模化市场渗透奠定基础。
产业链结构:三大环节协同
上游核心零部件:价值集中
价值量高度集中于关节、减速器和传感器三大部件。关节是运动基础,分为旋转和线性两类;减速器确保运动精度,主流方案有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,代表企业有日本哈默纳科及国内的来福谐波等;传感器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,包括力/力矩、触觉和视觉传感器。
中游本体制造:技术竞赛
海内外企业加速布局,形成技术竞赛。海外以特斯拉(Optimus)和Figure AI(Figure 01)为代表引领技术前沿;国内涌现出优必选(Walker S1)、智元机器人(远征A1)等初创企业,小鹏(PX5)、小米(CyberOne)等车企与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。中游本体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,负责技术集成、产品定义与规模化生产。
下游应用场景:B端先行
当前商业化聚焦B端,工业制造是首要落地场景,特别是汽车工厂,如优必选Walker S1已进入比亚迪和东风柳汽的产线实训。物流仓储的搬运和分拣是另一大潜力市场,未来将逐步向商业服务和家庭场景渗透。
主要挑战:软硬件协同突破
硬件层面
-
成本高昂与标准化缺失:硬件方案未收敛,缺乏统一标准,BOM成本高企,关节模组、灵巧手为降本核心。
-
量产能力不足:头部公司2025年仅能实现百至千台级小批量交付,多用于数据采集等非商用,但随着傅利叶智能的谐波减速器进入量产测试,宇树科技自研M107关节电机,量产瓶颈有望突破。
-
续航能力限制:主流产品续航时间有限,距离全天候作业有差距,广汽GoMate采用全固态电池实现6小时续航,普渡科技PUDU D7电池容量超1kWh,支持超8小时工作。
软件层面
-
智能泛化能力不足:尚未出现“ChatGPT时刻”,模型表征能力与高质量数据短缺是智能涌现的核心瓶颈,但行业正在快速演进,如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 - 1,Figure的Helix VLA成为工程落地主流。
-
高质量数据稀缺:运动与操作数据模态复杂,真实环境采集成本高、泛化难、标准缺失,制约模型训练效果,英伟达发布Cosmos平台,银河通用推出端到端抓取大模型GraspVLA。
-
实时性与算力约束:现有模型动作频率未满足复杂场景需求,端到端模型对算力要求极高,从RT - 1到Helix,模型控制频率逐步提升,但仍有提升空间。
市场规模与应用场景:前景广阔
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商业化爆发前夜,2025年被普遍视为“量产元年”。长期来看,有望实现C端普及,全球出货量超7000万台,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。产业化遵循“工业制造→商业服务→家庭服务”的场景递进路径,当前工业制造是核心突破口,商业服务加速拓展,家庭服务商业化尚处早期探索阶段。
全球主要参与者:多元竞争
海外巨头引领
海外巨头在核心算法与系统集成上领先。特斯拉(Tesla)凭借AI和自动驾驶技术积累,Optimus系列是端到端模型路线的典型代表;Figure AI采用分层决策模型,实现优异的工程落地效果。
国内梯队分化
国内初创企业借助资本和产业资源快速崛起,形成梯队分化。第一梯队以优必选、智元机器人、宇树科技为代表,估值均超百亿人民币,具备强大融资和资源整合能力;第二、三梯队包括乐聚、普渡科技、傅利叶、银河通用等企业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跨界车企入局
车企入局是为利用成熟供应链体系、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精益管理经验,实现快速降本和场景落地。小鹏汽车旗下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实训,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;广汽集团强调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,计划2026年推进整机规模化落地;比亚迪、奇瑞等也深度参与产业链。
科技巨头赋能
科技巨头扮演“赋能者”和“投资者”角色。通过输出AI大模型能力和注入资本,加速产业智能化进程,如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乐聚机器人,腾讯、阿里巴巴等通过战略投资抢占生态入口,美团等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投资特定场景应用。
重点关注产业链
Figure机器人产业链
2025年9月C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,当前价值高度集中于上游核心零部件,合计占硬件成本70%以上,技术壁垒高,是短期焦点。
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产业链
特斯拉正加速推进Optimus机器人迭代,V3版本设计方案进入敲定阶段,目标是实现技术定型并为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。新一代Optimus技术突破聚焦于实现“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手”和深度整合Grok语音大模型,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产能爬坡目标。
作者:长运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跨国艺术纠纷:从“逐帧抄袭”到...10-14
- 奥斯卡影后黛安·基顿:光影传奇...10-14
- 50岁女星米仓凉子涉毒被查:从收...10-14
- 李承铉撮合张远和王霏霏:网友称...10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