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纪大就该被淘汰?年龄歧视的企业都该死?

日期:2025-07-01 14:55:36 / 人气:1

"前几天有朋友委托,让我帮忙发个招聘贴,随后给了我一段介绍,这个朋友是有点随意的,所以JD也写得很随意:
我总体看了下,感觉没啥太大的问题,还特别提了嘴:产品还好,技术这块年龄30左右的可能会卡很多人,于是用人方反馈:技术年龄可以到35,产品的话还是希望能稍微年轻点,他们担心年纪大了思维固化。
貌似很有道理,于是我找了个流量较低的周末发出,谁知发出去就捅了马蜂窝了,引来骂声一片,比如:
1.不理解发这个意义在哪里,你能赚钱吗?赚不到钱发这种帖子,不会觉得很败对公众号的印象吗?大环境已经不好了,这样的公司,这样的要求,觉得他们天下第一?那我祝个早日倒闭吧
2.叶总,妥妥的年龄歧视!
3.如果没给钱的话,这种败好感的事还是不要做了,你可能觉得还好还OK反正是帮别人发布一下无所谓,但……
4.第一,工作2~3年大把优秀的>60w的,什么叫自己觉得自己不值这个钱?第二,听话聪明懂加班,什么叫偶尔加班得加?其他的不说了,纯败坏好感,取关了
5.也就在大陆这样的就业环境,但凡出去看看,都不会觉得“这没什么问题啊~”,年龄歧视的企业难生存不说,还要吃官司的...唉,跪久了的人看不了别人站起来...
6.……
简单地将骂声整理一下,可以很轻易整理出一点:大家对年龄歧视的公司意见非常大,这是一种情绪表达!
其实如果要深入挖掘的话,这背后有更多可以思考的点,比如:
因为我的偷懒,将朋友的招聘诉求全量的发出来了,而这份招聘其实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,让读者从姿态上就感觉到了不平等,特别是被命中了年龄的同学,比如就有以下情绪表达:
1.又要年轻又要经验足,通篇强调聪明灵活变通,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?
2.这个招聘词确实挺难听的。至少我看到了会直接拉黑不会投递的。主要是一看就很不专业。 不知道如果博主自己负责这个招人,会把招聘jd写成啥样?
3.……
如果再挖掘一下,似乎就可以发现相对本质的问题了:
第一,当前供需关系是有些失衡的,用人单位好像更有选择权,注意,我这里说的是好像。
第二,多数人都会被中年危机困扰,并且年龄歧视真的是存在的。
这里我们将视角转移,回到用人单位,因为他们也一肚子苦水……
我招不到人
就我这一年服务10多家的企业,有一个通用的情况:各个企业都非常缺人,特别是缺聪明的人,并且他们在市面上很难找到合适的人!
这不是很神奇吗?前面才说供需失衡,当前企业方强势,怎么现在又轮到他们无人可用了?
答案很简单:ROI不高。这里以一个业务案例举例:
近几年,由于电动汽车数量上浮,各种快速充电设备开始出现,初期利润还是很可观的,但慢慢这块“肥肉”被竞争者看到了,于是几个大厂都下场了。
这种设备大同小异,用户很容易用脚投票,于是价格战开始,各个机构盈利的年限被一再拉长。
所以各个公司老板挖空心思,都在找一些差异化优势、创新性办法,去缩减自己的成本,提升自己的竞争效率。
上述案例是一个普遍现象,中国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,能做的简单事情已经都被做了,剩下的要么是硬骨头、要么是脏乱差。
也就是你想得到的产品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,那么如何做出差异化、做出效率呢:
1.真正的竞争都是跟自己的竞争,要做的比自己更好。
2.做好每一件小事,不比做好一件大事容易,持续做好小事的价值会持续变大。
3.有把握的事情要降低成本,不确定的事要控制成本,很多公司等的就是没把握,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东西,更容易成功,但是要有敬畏心。
4.要经受挫折,扛得住才起得来。
最终的结果对公司人才梯队有个重要影响——员工逐渐被挤向了两边:
1.一线只需要无脑执行,追求性价比。
2.Leader需要既要专业、又懂业务,钱可以商量,但能力一定要上去。
以技术负责人为例,对他的要求是很狗血的:
对内,他们是技术,能知道业务当前卡点是什么。
对外,他们是销售,能够给客户演示PPT,说的是业务、产品卖点而不是技术卖点。
对上,他们要懂战略,能够切割老板描述的宏伟愿景,分解成一个个的里程碑。
对下,他们要懂管理,需要以机制去处理团队中点状的问题。
在公司内部,他们要懂协作,需要帮各个部门做数字化转型。
在公司外部,他们要懂演讲,需要将自己的产品、技术成果包装升维,维护公司的产品、技术领先性。
……
虽然要求多了,但是钱是不能多给的,这是当前企业与人才间最大的矛盾。
而且,现在无论是老板还是所谓的管理层,在高压下执行都有些变形:
他们一方面希望员工能聪明点,能够为他补位、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员工太有想法,擅自篡改他们的策略,但他们多数时候又想不清楚、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。
所以现在一般管理层与员工是一个依赖且对抗,经常互相坑的关系。
但没有太好的办法,增长可以解决所有问题,但不再增长的时候,就需要有人忍耐所有问题。
关于年龄歧视
我之前说过一句话:管理对企业是没用的,他很难让一个体系变得更好,只有业务增长能;但,作为个人一定要注意,管理能让你在公司体系中走得更顺。
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作为职场牛马,要尽快爬高点,因为企业真的会对年龄划一根线。
一个人在每一个职业生涯阶段,都有需要做好的事情:
5年内,好好工作,快速建立自身成长框架,核心沉淀内化能力:专业能力与行业知识与通用软技能,这个阶段以专业能力为重。
5-10年,专业能力会达到一个瓶颈,工作方式开始以个人为中心,变成带领团队达成目标,其核心为项目管理,这个阶段以通用能力(管理能力)为重。
10-15年,内化能力会达到一个瓶颈,难以靠努力提升,需要聚集资源进行突破,这个阶段行业知识积累的深度,变得尤为重要,并且你开始需要一个代表作,在社会上需要一个标签。
15年以后,你需要离开平台的能力,你需要强化自己的标签更甚者,你需要找到自己一生的故事:到底应该为什么而努力。这个阶段尤其重视外化能力的加强。
在职场中,一般牛马(包括我)一直在与年龄竞赛。
一旦在这场赛跑中哪天你掉队了,要重新追上来就很麻烦。
以上述招聘为例,他那里的产品总监岗位其实是一个中小型公司的中层干部,80万年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,从年龄上来说:30岁就非常好,35岁有些掉队,但都是符合企业预期的。
但如果超过一个年龄,用人单位就会有些为难,因为其Leader可能就35岁,面对年龄比他大的人:
他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要照顾他的情绪,必须要客客气气的,总之很多工作以外莫名其妙的考虑。
他也会担心这个人思维是否会有些固化,是不是说服成本很高。
……
说白了,就是Leader不好骂或者不好PUA了,其结果就是年龄大了工作不好找,这有些扎心,但他是真实存在的。
结语
最后,与AI的发展不会因我们的抱怨而减速一样,市场的规则也不会为了个体的委屈而重写。
与其把力气花在吐槽“谁对谁错”,不如把情绪换成筹码,去下注自己的下一步。认清现象、放下幻想、抬高起点,这是在动荡周期里相对确定的生存公式:
把“年龄”拆成“持续学习速度”和“可替代成本”,让雇主感知到你的边际价值仍然在上升。
把“聪明”落到获取资源和支持上,偶尔的隐忍和跪舔是我们这些天赋一般牛马所必须面对的,只有最终案例成功能让我们摆脱这一切。
把“平台限制”转成“个人资产”,例如行业洞察、方法论 IP、可迁移的人脉网络。
环境或许不公平,但选择焦点、掌握节奏、兑现成果的权力始终在自己手里。
别把时间浪费在证明世界应该怎样,先让世界看到你已经怎样,等你站稳了脚跟,才有资格去重新定义规则。祝各位都在下一次风口来临前,把自己修炼成不可轻易替换的那一档人。
"

作者:长运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长运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