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体书店的死与生:在情怀与现实之间寻找破局之路
日期:2025-09-04 20:00:44 / 人气:6

上海书展的热闹与茑屋书店的闭店,构成了当下实体书店生存现状的 “双面镜像”:一边是 38.2 万人次的读者流量、6472.7 万元的图书销售额,印证着线下阅读需求从未消失;另一边是知名连锁品牌闭店、独立书店悄然退场,折射出行业的普遍困境。当 “书店” 不再只是 “卖书的地方”,当线上电商与电子阅读持续挤压生存空间,实体书店的 “死与生”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“价值重构” 的较量 —— 它究竟该回归 “卖书” 的本质,还是转向 “文化空间” 的多元业态?答案或许藏在用户需求与商业逻辑的平衡之中。
一、生存困局:热闹背后的 “致命裂痕”
实体书店的困境并非 “突然降临”,而是传统商业模式与时代变化长期脱节的结果。从市场数据到消费行为,多重矛盾共同织就了一张 “生存困局网”。
(一)市场大盘萎缩:渠道边缘化与结构失衡
2024 年,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 1129 亿元,同比下降 1.52%;若剔除教辅类图书,降幅高达 4.83%,非刚需图书消费的萎缩态势极为明显。更严峻的是渠道分布的 “失衡”:平台电商、内容电商等线上渠道占据了 86% 的市场份额,而实体书店仅分得 14%,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下滑。
在实体书店的销售结构中,教辅类图书占比达 29.11%,文学、学术文化等品类占比仅 7%-9%。这种 “过度依赖教辅” 的结构,暴露出实体书店的核心问题 —— 它已逐渐沦为 “教辅销售点”,而非真正的 “文化传播平台”。成都茑屋书店闭店促销时,消费者疯抢童书与文创的场景,正是这一结构失衡的缩影。
(二)价格劣势:线上线下的 “鸿沟难越”
价格差是实体书店失去消费者的 “致命伤”。线上平台凭借 “无房租、低人力” 的成本优势,图书售价普遍为 5-7 折,活动期间甚至低至 3-4 折;而实体书店受租金、人力等刚性成本制约,大多只能按原价销售。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为例,定价 98 元的图书线上仅售 38.1 元(3.9 折),价差悬殊让理性消费者难以选择线下。
反观日本、英国等国家,通过 “图书定价制” 实现线上线下同价,甚至线上购书需额外支付邮费,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实体书店的价格竞争力。而国内缺乏类似政策支持,实体书店只能在 “高价滞销” 与 “低价亏损” 之间挣扎。
(三)阅读习惯变迁:电子阅读的 “全面碾压”
国民阅读习惯的 “数字化转向”,让实体书店雪上加霜。2024 年,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 80.6%,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 108.76 分钟,而纸质图书阅读时长仅 24.41 分钟。“碎片化阅读”“即时性获取” 的需求,让智能手机成为多数人的 “第一阅读载体”,纸质图书逐渐从 “必需品” 变为 “情怀品”。
更关键的是,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尚未固化就已被数字化浪潮重塑。一位 00 后读者表示:“从小就用平板看绘本,长大后自然习惯用手机看书,纸质书对我来说更像‘收藏品’。” 这种代际习惯的转变,意味着实体书店失去了 “培育未来用户” 的土壤。
(四)“网红模式” 失灵:流量难变 “留量”
前几年兴起的 “网红书店” 曾被视为 “救命稻草”—— 南京先锋书店、成都方所书店等凭借设计感空间成为 “打卡圣地”,社交平台的传播带来了可观客流。但热闹过后,问题逐渐暴露:多数顾客进店只为拍照,而非购书。南京先锋书店因 “打卡人流干扰读者” 被迫拆除门头,印证了 “流量≠销量” 的残酷现实。
“书店 + 咖啡 + 文创” 的多元业态,本是为了弥补图书销售的不足,但过高的定价又将消费者拒之门外 —— 书店咖啡普遍 40 元一杯,文创产品价格远超普通市场水平。这种 “高端化” 路线,让实体书店从 “文化公共空间” 变成 “小众消费场所”,难以形成持续复购。
二、模式之争:回归本质还是拥抱多元?
面对困局,实体书店分化出两种路径:一种是以北京万圣书园为代表的 “回归派”,坚守 “卖书” 本质;另一种是以茑屋书店为代表的 “创新派”,打造 “文化生活空间”。两种模式的成败,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(一)“纯粹卖书” 的坚守:万圣书园的 “小而美” 样本
经营 30 余年的北京万圣书园,是 “纯粹卖书” 的典范。它没有咖啡区、文创区,也不追求 “打卡属性”,却凭借 “专业选书能力” 和 “学术底蕴” 成为全国读者的 “精神地标”。其成功的核心在于三点:
精准定位:依托高校聚集区的地理优势,聚焦学术、人文类图书,吸引稳定的核心读者群;
专业选品:由资深编辑团队筛选图书,拒绝 “畅销书至上”,形成 “万圣特色” 的选品体系;
价值延伸:推出历年书单排行榜册,将 “选书能力” 转化为可变现的产品,35 元一本的书单仍有大量读者购买。
万圣书园的局限在于 “难以复制”—— 它依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积累的品牌口碑,中小城市的书店难以照搬。但它证明了一个核心逻辑:只要能提供 “不可替代的选书价值”,纯粹卖书也能存活。
(二)“多元业态” 的探索:茑屋书店的 “本土化困境”
茑屋书店在日本的成功,源于其 “生活方式提案” 的定位 —— 不仅卖书,更通过 “书 + 杂货 + 咖啡” 的组合,为用户提供 “理想生活” 的范本。但进入中国后,这一模式却遭遇 “水土不服”:
定位偏差:日本茑屋依托 “社区店” 模式,深入居民生活;而中国茑屋多选址高端商场,脱离普通消费者;
选品同质化:过度依赖畅销书和进口文创,缺乏针对中国用户的本土化选品;
成本高企:高端商场的租金、装修成本,叠加高价非书商品的滞销,导致盈利困难。
茑屋书店的失败,并非 “多元业态” 本身不可行,而是忽略了 “本土化适配” 与 “成本控制”。它的教训是:多元业态不是 “简单叠加”,而是要基于用户需求的 “有机融合”。
(三)垂直细分的新尝试:“小而专” 的破局可能
近年来,一批 “垂直细分型” 书店的崛起,为行业带来了新希望。它们不再追求 “大而全”,而是聚焦特定领域,如女性主义、儿童绘本、推理小说等,通过 “精准服务” 吸引核心用户:
上海 “小众书坊”:专注诗歌、散文类图书,定期举办诗歌沙龙,形成 “诗人与读者的聚集地”;
北京 “蒲蒲兰绘本馆”:聚焦儿童绘本,提供亲子阅读指导,成为家长带娃的 “固定去处”;
广州 “谜斗篷”:专营推理小说,吸引了全国的推理爱好者,线上社群与线下书店形成联动。
这些书店的共同特点是:通过 “细分领域的专业性” 建立壁垒,再通过 “社群运营” 增强用户粘性。它们证明,在 “大而全” 的综合书店之外,“小而专” 的垂直书店有更大的生存空间。
三、破局之路:在价值创新中寻找 “活法”
实体书店的 “生路”,既不是盲目回归 “纯粹卖书”,也不是简单复制 “多元业态”,而是要在 “用户需求” 与 “商业逻辑” 之间找到平衡点,通过价值创新重塑核心竞争力。
(一)重构价格体系:政策与市场双管齐下
解决价格劣势,需要 “政策支持” 与 “自身调整” 相结合:
推动定价制度:借鉴国外经验,推动 “图书定价制”,禁止线上平台低价倾销,实现线上线下同价;
会员体系让利:推出付费会员制度,会员可享受购书 8 折、免费参加活动等权益,通过 “会员费” 弥补低价损失;
差异化定价:针对独家首发、签名版等特色图书,制定高于线上的溢价价格,满足粉丝的 “收藏需求”。
上海书展的成功印证了价格调整的效果 —— 多数图书降至 5 折,叠加消费券后价格接近线上,读者购买热情高涨。这说明,只要价格合理,消费者愿意为线下体验买单。
(二)重塑空间价值:从 “卖书” 到 “卖体验”
实体书店的核心优势是 “空间体验”,应从 “图书销售商” 转型为 “文化体验服务商”:
场景化打造:根据目标用户设计空间,如社区书店增设 “亲子阅读区”,高校周边书店增设 “学术研讨区”;
活动常态化:定期举办作者签售、读书分享、手工体验等活动,将书店变成 “社交场所”。南京 “先锋书店” 每月举办 20 余场活动,活动带来的客流占比达 40%;
服务个性化:提供 “私人书单定制”“图书借阅”“旧书置换” 等服务,增强用户粘性。北京 “三联韬奋书店” 的 “深夜书房”,为夜读读者提供咖啡和毛毯,成为城市的 “精神灯塔”。
(三)深化数字化融合:线上线下协同发展
实体书店不应排斥数字化,而应将其作为 “赋能工具”:
线上社群运营:通过微信公众号、小红书等平台,发布书单推荐、活动预告,吸引线上用户到店;
线下数字化体验:引入 “智能荐书系统”“电子书阅读器体验区”,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阅读需求;
O2O 模式落地:推出 “线上下单、线下取书”“线下体验、线上购买” 的混合模式,兼顾便捷性与体验感。新华书店的 “智慧书店” 项目,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销售额提升 30%,证明了融合的可行性。
(四)借力政策红利:拥抱 “文化公共属性”
实体书店的 “公共价值” 日益受到重视,政策支持为行业带来新机遇:
争取政府补贴:多地政府推出 “实体书店扶持资金”,对符合条件的书店给予租金补贴、装修补贴;
参与公共文化服务:承接社区图书馆、校园书店等公共项目,通过 “政府购买服务” 获得稳定收入;
融入城市更新:在老旧小区改造、文创园区建设中,将书店作为 “文化配套” 引入,降低运营成本。
成都 “文轩亲子书店” 通过承接社区亲子阅读项目,获得政府补贴的同时,也稳定了客流,实现了 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” 的双赢。
结语:书店的 “活法”,在于 “懂用户”
实体书店的 “死亡”,不是因为 “没人看书了”,而是因为 “没人需要它了”;而 “重生” 的关键,在于重新找到自己的 “不可替代性”—— 它可以是万圣书园那样的 “专业选书平台”,可以是垂直书店那样的 “细分社群枢纽”,也可以是社区书店那样的 “公共文化空间”。
增田宗昭曾说:“店铺是因顾客而存在,盈利只是自然的结果。” 实体书店的未来,不在于纠结 “卖不卖书”“加不加咖啡”,而在于是否能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:读者需要的不是 “一本纸质书”,而是 “阅读的仪式感”;不是 “一个打卡点”,而是 “文化的归属感”;不是 “一堆文创商品”,而是 “理想生活的可能性”。
当实体书店真正成为 “用户需要的地方”,它就不会被时代抛弃 —— 因为无论阅读方式如何变化,人们对 “文化陪伴” 的需求,永远不会消失。
作者:长运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苹果看上的公司,靠量子“邪修”...09-04
- 马斯克“宏图4.0”:从商业计划到...09-04
- 实体书店的死与生:在情怀与现实...09-04
- 韩国出境游触顶!中国取代东南亚...09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