猎头揭秘:零售业人才需求现状与未来走向
日期:2025-08-19 18:12:41 / 人气:11

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每一次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轨迹。从大卖场的黄金时代到电商的崛起,再到如今的分业深耕与新物种迭出,零售业在资本的浪潮和模式的转变中不断前行。而在这背后,人才问题始终是零售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人才断层:零售业发展之痛
过去十年的人才困境
2010年后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,房地产、IT等高薪、高前景行业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。零售行业被视为“弯腰拾钢镚”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,薪资待遇相对较低,工作辛苦,形成了“虹吸效应”,吸走了绝大部分优秀年轻人。这导致当前行业主力是2010年前入行的70后,普遍年纪偏大,知识层次老化,文化程度起点不高,对行业的创新促进能力有限。
这一情况在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行业数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。十年间,中国零售总额从15.7万亿增长到39.2万亿,门店数量激增,但人才供给与行业扩张速度严重脱节。例如,2010年仅浙江一省店长缺口就达5万人,企业为招募店长不得不降低经验要求;北京、上海本土零售企业中高层流失率接近35%,采购经理流动率30%,营运经理10%,形成“同行互挖 - 加速流失”的恶性循环;沃尔玛中国在2009 - 2010年遭遇核心管理层连失,直接影响其华东扩张计划。《2010 - 2011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蓝皮书》显示,基层员工缺岗率持续保持在10% - 20%,防损员、收银员到岗率不足50%,福建连锁企业2011年计划招聘4250 - 5000人,但全省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仅七八百人,供需比达1:6。
人才断层的成因
人才断层是零售业规模狂飙、培养滞后与管理粗放共同作用的结果。2009年行业开店潮,但相对粗放的管理导致“人才挤出效应”,2015年后电商分流实体店客流,传统零售人效下降,加速人才向互联网企业迁移。不过,也正是这10年,零售企业开始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搭建体系。
目前零售行业紧缺的三类人才
有“胖改”经验的人才
随着实体零售愈发重视生鲜经营和差异化体验,将加工类别如熟食、烘焙、肉类分割独立运营并作为重要抓手的趋势日益明显。具备加工品类改造经验的专业人才,特别是能够操盘此类品类优化和流程升级、熟悉加工行业运作的人才,是推动卖场转型的核心力量,当前市场含金量极高。例如永辉超市的“加工类别”改革,就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来推动。
熟悉即时零售的人才
面对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需求,传统零售企业在即时配送、全渠道运营,如美团闪购、京东到家模式方面普遍缺乏基因和积累。因此,急需补充理解新零售渠道逻辑、具备即时零售平台运营或协同经验的专业人士,以应对电商冲击并拓展增量市场。
具备商品开发能力的“制造型采购”
零售业正从过去的“拿来主义”向深度参与供应链、自主开发商品,尤其是自有品牌转变。这要求人才不仅要有采购经验,更需要深入理解商品本身,特别是食品等快速消费品。从业者需要拥有生产领域如食品工程的专业背景,或能基于企业客群精准开发商品、与工厂实现共创的能力。以7 - Eleven的“商品研发”体系为例,其BP部门主导商品的“研发”与“创造”,BP人员需要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变化,联合上游工厂从配方、工艺、包装、定价到营销策略进行全流程设计,甚至介入生产线改造,这种模式要求BP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、供应链协同能力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。
营运、采购等岗位的人才需求
营运人才
资深猎头Amanda指出,营运人才需求最为迫切。外资零售巨头如山姆、奥乐齐、开市客等正加速在中国市场扩张,持续扩张门店网络,导致对一线管理人才,如门店店长、区域营运经理和大区负责人的需求激增。同时,众多面临转型压力的地方民营零售企业,为了学习“胖东来模式”或拥抱新零售,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拥有成熟连锁体系营运经验的人才。在外资企业释放的岗位中,营运岗占比高达60% - 70%,是绝对的需求“大头”。
采购人才
外资企业因内部培养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,且核心人才常被国内企业高薪挖角,亟需从外部补充采购力量。内资企业,尤其是地方民企,正积极推动品类细化和自有品牌战略,急需品类采购专家和自有品牌开发负责人来支撑业务创新。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会直接委托猎头,点名寻找采购负责人。
门店开发与拓展岗位
门店开发与拓展岗位虽也有需求,但比例相对较低。造成这种紧缺格局的核心原因在于两大“输血”需求:一是外资企业在华高速扩张遭遇内部“造血”不足和被挖角的“双重压力”,被迫持续外部招聘;二是大量地方中小民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,对具备标杆企业实战经验的成熟人才求贤若渴,进一步推高了核心业务岗位的争夺热度。
外资与本土企业的用人差异
用人逻辑不同
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用人逻辑存在显著分野。外资企业敢把星巴克、麦当劳或者咨询公司的人挖到山姆、开市客去,用起来效果很好,更看重跨界人才的“专业沉淀和眼界”,即便对方零售背景较浅。而本土零售企业则更偏保守,依赖管培生接班,招店总时倾向于从同行挖现成的,部分地方民企老板招人时甚至会贴出“胖东来种子班、永辉改革项目”等硬性标签。
薪酬福利与培养体系差异
在薪酬体系外,外资企业的福利和合规性上也更为严格,提供全额社保、带薪年假、补充公积金等。在智联招聘发布的《2025企业薪酬调研白皮书》中,外资企业薪酬指数高达1.15,显著超过本土民营企业的基准值1.0,而国企则位于1.05水平。据2025年员工留存率调查,外资企业员工平均在职周期达3 - 5年,高层10年以上老将比例远超本土企业。外资企业更偏好招聘年轻、高学历的“小白”,看重潜力和可塑性,愿意投入资源建立完善的体系,强调员工对成熟方法论的理解与执行力。而本土企业,尤其是区域型中小零售商,受限于行业薄利、劳动密集的特性及经营压力,更倾向于招聘“招之即用”的成熟人才,极度看重候选人过往的经验,培养机制往往依赖传统的“师傅带徒弟”经验传承,缺乏科学化、体系化的投入。
候选人心态与市场变化的矛盾
零售行业人才流动的核心矛盾在于候选人心态未能适应市场变化。部分被优化的高管仍要求跳槽后薪资上涨20% - 30%,甚至期望职位升级,但企业仅愿为在职或短期空窗者提供平移薪资,超半年空窗需接受九折,创业失败重返职场者最多保留原薪资80%。部分企业人才被高薪挖角后,误将平台能力视为个人能力,忽视新公司需重新验证能力。部分候选人忽视行业差异,盲目相信“过往成功可跨业态复用”,但跨业态需重构行业认知,35岁以上者因家庭压力试错成本极高,阵亡率超50%。
AI对零售行业人才的影响
在数字化、大模型如火如荼的当下,零售行业并不会受到严重冲击。当前数字化技术主要解决渠道扩展,并非替代核心业务岗位,真正的AI大模型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。零售业关键岗位仍依赖行业经验沉淀,数字化催生的新岗位仍需零售业务能力。AI短期内不会取代零售从业者,反而要求行业加速吸纳年轻人,以解决人才断层与创新力缺失的根本问题,数字化和AI的价值需通过“人”来落地。
给零售行业从业者的建议
对于零售行业从业者,猎头给出了三句话的建议:善用专业渠道,谨慎规划跳槽;放下过往光环,理性评估自身价值;选择平台时,优先考虑“职业附加值”。对于刚刚步入行业的新人,资深从业者总结为“一厘米宽,一公里深”,即在零售行业不断深耕,扎透底层逻辑,才能构筑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。
未来零售的版图,必由那些兼具实战沉淀与创新锐气、善用技术却不被工具替代的躬身入局者共同绘制。资本流向勾勒转型方向,而“人”的进化,则定义零售业穿越周期的真正价值。
作者:长运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七旬成龙的 “上行期回归”:从《...08-31
- 甲方公关在消费电子行业的新挑战...08-31
- 线上代订:一场毁掉无数人出境游...08-31
- 美国政府大举收购企业,还要组建...08-31